中国书法网
当前位置:首页>书法话题>用科学的思维发现和实践书法之美

用科学的思维发现和实践书法之美

时间:2023-03-01
0

和诸多习书者的交流中,常常被问及:“写书法是不是必须从楷书入手?”“楷书都写不好,还能写好行草书吗?”“为什么我明明看着那么丑的字,专家却认为它好呢?”“书法入门的路径究竟是什么?”……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,今试释之。

甘菊·寒梅联 138cm×24cm×2

楷书的“楷”,有“楷模”之意,稳定、匀称、通俗、易识的特质使其搭上隋唐雕版样板文字的快车,雕版印刷的拷贝及传播速度,要远远比毛笔书写母本的方式快捷,凭借雕版文本的准确度与传播的广度,楷书逐渐将其他书体的应用甩得老远,从而在书法史中长盛不衰。客观看来,楷书早已成为华语地区不可或缺的一种“审美识别”。尤其当科举、广告、标语、印刷各种形式的楷书(美术字)遮蔽了大众对其他书体的认知时,甚至可以认作这是数百年来因雕版印刷引发、持续不断的社会“审美入侵”。

稳定、匀称、通俗、易识……这些优良的品质难道不好吗?我们有必要摆脱这样的“入侵”吗?我们有可能摆脱这样的“入侵”吗?从艺术本体看来,回答是需要的、迫切的。

从书法是艺术这个层面,我们希望越过楷书了解更多的书体和美学形式,以利于开拓实践其艺术性。从楷书(美术字)的社会应用层面看,大街小巷鱼龙混杂的字库字体已经严重干扰了我们的视野,审美亟待净化。同时,书法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,是美育培养的一条捷径,因而亟待用科学方法向国民解释书法初阶的认知。

行草 鲁公年谱选录 138cm×70cm

在书法丰富的系统中,楷书只是其中一部分,它的诸多特质的确易于形成规范,却同时也成为自身的束缚。体现在节奏上的匀速运动,视觉上方正结体、整齐划一。

唐代要求科举考试时书法为“楷法遒美”,尚强调遒媚劲美的艺术特征。至北宋“院体”、明代“台阁体”及清代“馆阁体”时期,科举特别是殿试着重书法,考生的楷书书法工拙成为能否胜出的一项标准。“馆阁体”法度严谨,但过度强调到极致实际是对个人自由创造性的一种扼杀。何况科举殿试的最终目的是选贤纳能,长此以往,隋唐时期艺术化的楷书沾染了“伪儒”之范,从而坠入僵化不堪,可谓是“权力审美”对楷书的一种误读。有识之士多发出呼吁:“三馆楷书,不可谓不精不丽,求其佳处,到死无一笔是矣”“今楷书匀圆丰满者,谓之‘馆阁体’,类皆千手雷同”“自帖括之习成,字法遂别为一体,土龙木偶,毫无意趣”。

行草 左思招隐诗 47cm×75cm

对书法演化的综合性问题刻舟求剑、理解偏颇;书写者的麻木奴化也映射这几个时代的思想禁锢,是缺乏科学精神的没落写照。

从楷书走向成熟的“二王”时代至隋唐的楷书名家,早已预见这种简单僵化的危害。王羲之《题卫夫人笔阵图后》云:“若平直相似,状如算子,上下方整,前后齐平,便不是书,但得其点画耳。”显然,王羲之对整饬划一的楷书是十分不满的,并力求改变这种弊端:“夫欲学书之法,先乾研墨,凝神静虑,预想字形大小、偃仰、平直、振动,则筋脉相连,意在笔前,然后作字。”

艺术的本质是抒情,抒情即表现生命的律动。书法与音乐作为艺域姊妹是现成的参照,如果说音乐是通过时间表现音质的空间,书法则通过黑白分割的空间记录一个创造者生命的时间。音乐有节奏、旋律、和声、音色,书法有用笔、结字、章法、墨法。在欣赏音乐与书法的过程中,可以领略印证其艺术维度的各种韵律味道。在抽象的时空中,音乐与书法都是寄托喜怒哀乐的载体,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。

行书 明·屠隆句 18cm×8cm